改革风正劲 实干显担当
—陕西财政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支持科创向新而行
九万里风鹏正举,东风又放花千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科技创新在当前和今后指明发展方向。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陕西财政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顺迎强劲东风,乘驭发展浪潮,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以全面深化改革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时代新篇。
一、支持理顺科技管理机制,把好创新发展“方向舵”。以省委科技委员会成立和科技机构改革为契机,强化科技资金统筹,严格落实科技投入“只增不减”要求,探索财政支持新型举国体制陕西路径,集中财力支持构建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陕西实验室等为基石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争创国家实验室。依托央地协同创新机制,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合作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推动更多资金向基础研究和交叉前沿领域聚焦,加快产出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成果,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支持强化企业主体机制,筑牢产业创新“压舱石”。企业直接面向市场需求,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主力军。省财政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支持健全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鼓励引导企业从产业实践中发现问题、凝练任务、开展攻关。积极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前沿领域和颠覆性技术方向,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牵头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壮大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三、支持完善资金管理机制,跑出效能提升“加速度”。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也是科技创新的物质保障。深化省级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持续优化科技支出结构,重点投向西安“双中心”和秦创原建设等战略性、关键性领域,推动科研经费与任务需求相衔接,全面提升科技投入效能。稳步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让经费更好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加快推广“校招共用”经费保障模式,精准支持“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打造科创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全面激发科创人才活力。
四、支持打通成果转化机制,激发三项改革“点火器”。“三项改革”是陕西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突破性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持续完善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明确登记管理、分级决策等方面程序,推动改革向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医疗机构延伸,赋予单位更大自主权。拓宽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强化成果筛查、评估、作价和转化,落实科技成果尽职免责要求,更大范围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活力。超前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加快抢占创新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五、支持畅通科技融资机制,建好创新倍增“加油站”。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裂变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撬动作用,壮大种子、天使早期投资,构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基金集群,争取国家各类科技产业创新基金在陕设立子基金,培育更多耐心资本。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支持力度,持续引导融资担保机构扩面增量降费,加大对科技型企业融资支持力度。运用风险补偿方式,强化政银合作,让银行敢贷愿贷能贷会贷,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为创新发展添能赋力,让陕西科创“关键变量”成为发展“最大增量”。
改革风劲催潮涌,乘势扬帆破浪行。改革的催征鼓点再次敲响,今日中国,向着强国建设奋进的脚步愈发铿锵。省财政将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支持勇攀科技高峰,挺进科研“无人区”,加快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产出更多高质量成果,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渠道更大突破,以实干担当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陕西新篇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