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聚力” “三个畅通” 省财政厅探索产业创新新路径

                                      “四个聚力”“三个畅通”省财政厅探索产业创新新路径

       省财政厅心系“国之大者”,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紧扣产业创新,针对薄弱环节,通过“四个聚力”(企业梯度培育、构建创新联合体、“三项改革”、财金联动),打通“三个畅通”(平台建设、多元投入、人才培养),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新动能,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大增量”。

       聚力企业主体梯度培育,建强成果转化“发动机”。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超过3亿元,支持以培育研发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科技人才密集的科技型企业为导向,大力支持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在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的同时,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通过后补助和研发投入奖补等方式,多措并举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后备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优扶壮力度,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塑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2023年全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年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增长50%、37%。

       聚力产学研联合体增效,建强成果转化“压舱石”。省财政每年下达7亿元,用于支持“双一流”学科建设,加大对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支持省内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围绕氢能等重点产业链,组建20家创新联合体。每年安排资金4亿元左右,以省级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为抓手,支持建立自下而上关键技术创新需求发现机制,全面推动企业提问题、创新解难题,吹响协同创新“集结号”,翻开产学研融合“新篇章”,为产业链延链补链提供强力支撑。攻克关键关键技术363项,解决“卡脖子”难题54项,填补国内空白22项。

       聚力“三项改革”推进,建强成果转化“点火器”。省财政主动研究,大胆探索,聚焦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想转”“没钱转”难题,深入推进“三项改革”走深走实,推广“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等方式,支持遴选西安理工大学等4所高校开展“三项改革”综合试点,全面激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力,用“小切口”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项改革”促进创新要素精准对接、高效耦合,让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更好协同起来,让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更好对握起来,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全省156家单位的8.5万余项成果实现单列管理,近两万余项成果走向市场转化。

       聚力财政金融协同联动,建强成果转化“助推器”。引导人才、金融、科技“三个市场”同向发力,省财政每年安排4亿元,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实施三秦英才等计划,探索“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机制。完善科技人才梯次培养机制,支持组建科技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新双创”等“三支队伍”。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落地30只子基金,投资项目232个,带动其他资本投资530亿元,撬动倍数超5倍。建立健全银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领域支持力度,累计发放“秦科贷”“工信贷”风险补偿贷款417亿元,为科技型企业搭建融资“快车道”。

       当前,正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期,我省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和转型升级承压期的关键阶段,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产业升级壮大培育要求更高。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不强、科技要素供给不优、科技人才培育不足等,省财政将守正创新、久久为功,更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畅通平台服务能力提升,打造成果转化“硬支撑”。围绕我省34条重点产业链布局,完善相关财税支持奖补政策,引导龙头领军企业加强中试能力建设,持续优化和打造一批中试基地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强化服务企业共建共享能力。推广“实验室+产业化公司”模式,推动含能材料、旱区农业等陕西实验室实体化运行,促使科技成果更快就地转化、“沿途下蛋”机制发挥更大效用,加速形成“新技术突破-新场景应用-新物种涌现-新赛道爆发”的正反馈循环,推动重点行业“数智化”转型,促进生产流程再造和优化,打造现代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畅通要素多元聚集供给,打造成果转化“催化剂”。坚持创新链与资金链深度融合,大力拓宽资金供给渠道,构建多元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供给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性引导基金作用,健全母基金投资容错尽职免责机制。优化私募股权基金退出生态体系,引导私募创投、耐心资本带项目带管理加持投向硬科技。完善科技型融资担保体系制度,用足用好银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有效发挥财政金融对成果转化的催化剂作用。

       畅通知识复合人才培养,打造成果转化“生力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支撑,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组建跨界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团队,打通产学研人才流通渠道,持续深化“校招共用”人才使用模式。坚持实践标准,在重大科技任务中培养和发现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以及产业运营人才、基金管理人才。持续深化教育学科改革,推动高校进一步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加大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培养力度,培育一批复合型科技经理人,为科技成果转化与落地提供全链条服务。



主办: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理委员会 地址: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泾河大道中段产业孵化基地

邮编:713700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陕ICP备13003155号 网站标识码:6190000006 陕公网安备 6104230200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