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丹
“这款新车刚创下了全国氢燃料商用车行业内单笔最高销量纪录!”9月23日,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创未来”)特种车总工程师姜伟高兴地说。
不只是氢燃料车,截至今年8月底,陕西汽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产量103万辆,同比增长19.1%,高于全国15.7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第七位。
数据显示,2022年,陕西前10月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2023年,陕西前9月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今年,陕西仅用8个月实现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
奏响高质量发展的“乐曲”。眼下,一辆辆新能源汽车正代表着陕西汽车产业的重要竞争力,加速驶向新未来。
在新赛道一路疾驰
9月23日,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泾河两链融合示范园内的道路旁,工作人员正围着一辆即将交付的白色定制氢燃料重卡进行测试。这辆车就是姜伟所说的“冠军车”。河北唐山一家钢厂3个月前就预订了300辆,创下了氢燃料重卡的单笔销售纪录。
“比起传统燃油车,氢能卡车稳定性好、续航长、能耗低,是500公里以上干线运输场景的未来。”姜伟表示。
时间回到2010年,陕汽开始研制新能源卡车。2021年,出于战略考虑,他们专门成立了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德创未来,重点研发氢燃料电池卡车,形成氢燃料车研发在德创未来、制造在陕汽工厂的模式。
“针对特殊条件下车辆使用可能存在的问题,科研人员会跑到高原、沟壑测试研发成果,改进技术手段。”姜伟回忆,“去年6月,为了适应上海城市渣土车运输应用场景,团队多次模拟演练,最终开发出大功率、低氢耗、绿色环保的燃料电池自卸车,成功在上海上班‘打卡’。”
数据显示,陕西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0年的5.95万辆增长至2023年的105.2万辆,年均增长率高达160%。其中,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省汽车产量的71.6%、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11%,产销规模居全国前三。不仅如此,“陕西牌”新能源汽车还广泛在海外道路上疾驰。
“德创未来今年有了第一笔海外氢燃料重卡订单,我们的海外市场还会越扩越大。”姜伟说。
加快布局新领域
一辆新车能否受市场欢迎,不仅得益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得益于加快布局新领域,抢占发展先机。
“这辆交付唐山的氢燃料重卡还配备了超宽驾驶室、驾驶员状态检测智能辅助系统等,让司机驾驶时更舒适轻松。”德创未来商用车研究所整车设计总监张淼向记者介绍。
“智能化是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德创未来自动驾驶事业部副总经理成雨说,“在智能驾驶研发方面,我们及时调整思路、规划技术路线,目前已成功实现了自动驾驶商用车常态化运营。”今年6月,陕汽成功向山西晋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交付了5辆无人驾驶重卡,厂区运送钢坯无须司机就能完成。
“去年,德创未来‘轻量化’业务重点创新项目成功落地了全国首辆镁合金轻量化挂车。”张淼说,“我们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的科研团队历时2年,首次在重载卡车设计研发、工程制造及后效验证的全过程中贯通运用镁合金轻量化理念,落地产品轻量化指标在行业内领先。”
得益于汽车产业布局新领域步伐加快,我省汽车零部件、消费等领域也“多点开花”——
法士特、汉德车桥、西安康明斯等传统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加快产品创新、技术革新,产能和产值均实现稳步增长;
2000年至2023年,全省汽车类零售额年均增长20.8%。其中,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消费增长的主引擎,2023年,我省新能源汽车零售额是2019年的14.3倍,占汽车类商品比重为32.6%。
升级跃上“快车道”
9月24日,陕汽新能源智能工厂总装生产线上,无人搬运车在这里往来穿梭,车辆装配繁忙有序。
“陕汽工厂的整车生产优势是我们在氢燃料汽车领域持续创新突破的底气。”张淼表示。
记者了解到,这条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目前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能生产传统燃料卡车及新能源卡车等。
生产和研发同等重要。2020年10月,陕汽开工建设新能源重卡基地,建设新生产线,装配自己研制的新能源卡车,并于2022年4月实现首车下线。
如今,陕汽新能源重卡基地采用柔性智能重载AGV装配线、空中EMS全自动零部件输送线、智能化立体库等,生产线加入智能拧紧、集中加注等数字化生产装备,精度高、操作柔性好,平均4.8分钟就有一辆重卡下线。
除了升级生产线,还要升级研发模式。德创未来正加强同高校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秦创原平台资源,组建起“科学家+工程师”联合研发创新体,成为新能源整车产业链中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落地的枢纽,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大活力和更多可能。
回望发展路,依托丰富的科技、教育、人才资源优势,陕西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速。2014年至2023年,全省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12.9%,较同时期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6.1个百分点。
看未来,陕西正全力奔向科技强省,以34条重点产业链为抓手,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做强做优现代能源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