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中秋】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亮节、团圆节等,节期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 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年年中秋,岁岁月明,天上人间,共此良辰。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自古中秋节的传统民俗中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活动,大部分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在这天,朋友们相约赏月、扎灯笼、猜灯谜,非常快乐。中秋节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中秋节历史悠久,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据记载,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中秋节也就因此慢慢形成了。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还有另一个通俗的说法,就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也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纵观历史,晋朝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那时还不太普遍,尤其在我国北方地区还不是很流行。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使之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这在部分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诸如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有关节令食品的描写;又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明清时期,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蕴含的世俗情趣寓意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百姓们供养“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现在,每年到了中秋时节,家家户户显得格外的热闹。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形成了例如舞草龙、砌宝塔等特殊的习俗。一些少数民族在中秋节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朝鲜半岛、越南 、新加坡、菲律宾等多个国家的人民都都会在这一天举行一些独有的庆祝活动,对一年一度的中秋节都显得十分的重视,在阖家团圆的同时也很好的传承了我们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

中秋之夜,夜空澄净,星疏月朗,一家人团团围坐,食月饼,饮美酒,赏明月,话团聚,天伦之乐融融,为人生一大乐事。中秋节不仅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月圆时刻,寄托了人们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并且通过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也增进了国家、人民之间的文化、民族认同,具有深远意义。把酒遥相祝,愿汝享团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主办: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理委员会 地址: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泾河大道中段产业孵化基地

邮编:713700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陕ICP备13003155号 网站标识码:6190000006 陕公网安备 6104230200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