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后时刻,他仍戴着氧气面罩为国工作

1964年10月16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下午3时,新中国首次原子弹试验在新疆罗布泊进行。随着指挥部发出起爆指令,蘑菇云顿时腾空而起,打破了天空的寂静。

然而,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和同事们却忐忑不安,他们正等待着核爆炸试验的数据。只有拿到数据,才能表明这次试验成功与否。

此时,大家焦急地等待着一个人的到来,他就是负责爆炸冲击波测量的科研⼈员,当年只有26岁的林俊德

林俊德冒着核辐射的风险冲向爆炸核心地带,迅速取出埋设在地下的压力自动记录仪,并以最快速度把记录仪送到了指挥部。计算得出的数据表明,中国第一次核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继美、苏、英、法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中国核爆炸试验的成功,是全国各行各业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当时的年轻一代为报效国家,纷纷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刚刚大学毕业的林俊德正是其中之一,他被派往位于西北戈壁大漠的某特种部队。

乘着绿皮火车,几经辗转,林俊德随部队来到大漠深处一个在地图上还没有标注的地方。

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毛之地,人们惊奇地发现,一种戈壁独有的耐旱抗风沙植物开着蓝色的小花,名叫马兰。后来,部队官兵把这个地方命名为马兰基地。寓意科研人员扎根沙漠,吃苦耐劳。

在这里,林俊德用自行车和闹钟等零部件研发出压力自动记录仪。虽然它的外形像一个罐头盒,作用却不可小看。原子弹爆炸之后,压力自动记录仪能记录核爆炸时的冲击波超压值、作用时间等,进而计算出核爆炸当量,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器。

正是凭借它,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核爆炸试验得到了精确的压力冲击波数据记录:爆炸当量为两万吨以上。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林俊德的压力自记仪为中国后续的核爆炸试验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林俊德曾写道:“我一辈子做了一件事,就是核实验,我很满意。”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开始,林俊德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爆炸试验。

2001年12月,63岁的林俊德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开启了诸多重大的国防科研项目新局面,直到75岁,还在设想着两个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项目。

2012年4月,因身体不适,林俊德从西安专程到北京看病,一个月后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根据医嘱,他需要留在北京住院治疗。然而,林俊德坚决要求回西安,因为他此时正在西安从事一项重大国防科研工作。

5月23日,林俊德住进了西安的一家医院。医生让他停止一切工作专心静养,却被拒绝了。在林俊德的笔记本电脑里,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还藏在几万个文件夹中亟待整理。他必须完成最后的任务,把科研资料交给国家,不留遗憾。

第二天,林俊德的病情开始恶化,被转到重症监护室抢救。醒来后,他眼含泪水对医生说:“让我回到我的病房,在重症监护室我无法工作。

生命的最后几天,林俊德仍在病房里整理科研资料。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在搀扶下又坐在电脑前。而这时的他早已无法握住鼠标,视线也因为生病而模糊。

当听到妻子说:“医生叫你休息一会儿。”林俊德回答道:“坐着休息,一躺下就起不来了。

一个小时之后,林俊德的身体终于无法支撑,在家人和医护人员的搀扶下回到了病床上。

弥留之际,林俊德再三叮嘱老伴,死后把他埋在马兰。那里有他钟爱的事业,无悔的青春和爱情。

2018年,经中央军委批准,授予林俊德为“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全军挂像英模。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主办: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理委员会 地址: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泾河大道中段产业孵化基地

邮编:713700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陕ICP备13003155号 网站标识码:6190000006 陕公网安备 61042302000131号